前后端通信之 HTTP 协议简介

前后端数据的交换一般是基于 HTTP 协议。HTTP 协议包括客户端和服务端两个实体,客户端发送请求给服务端,服务端返回响应给客户端。在 HTTP 中,数据称为资源,可以是 html 文档、图片、也可以是普通文本。资源是通过 URL 进行定位的。

B 站视频 - 点击传送

URL#

当客户端需要访问服务端资源时,首先需要知道资源的 url,例如打开 bilibili 网站:

http://www.bilibili.com

或者请求某篇博文下的所有评论。

http://jsonplaceholder.typicode.com/comments?postId=1

URL 的组成部分有:

  • http:// - 协议 Protocal
  • jsonplaceholder.typicode.com - 主机 Host
  • /comments - 路径 path
  • ?postId=1 - 查询参数

服务端收到 url 会解析它们并返回相应的数据。

发送 HTTP 请求#

HTTP 请求包括下边几个部分

GET /comments?postId=1 HTTP/1.1
请求头 request headers
Accept: text/html,application/xhtml+xml,application/xml;q=0.9,image/webp,image/apng,*/*;q=0.8,application/signed-exchange;v=b3;q=0.9
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
...
请求体(如果有) request body
....
  • 请求方式, 告知服务器要进行的操作,GET 是默认请求方式,意思是从服务端获取资源,另外还有几个其他常用的方式:
    • POST - 创建资源
    • PUT - 更新资源
    • DELETE - 删除资源
    • 区别是 GET 和 DELETE 一般没有请求体。而 POST 和 PUT 通常带有请求体,用于向服务端发送资源信息。

接下来是:

  • 请求资源的路径和查询参数
  • HTTP 版本
  • 请求头,包含额外的信息来帮助服务器决定如何进行响应,比如使用 accept 设置接收响应资源的类型
  • 请求体,是需要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

接收响应#

服务端在处理请求之后发送响应给客户端。内容有:

HTTP/1.1 200 OK
Date: Sat, 02 May 2020 08:21:09 GMT
Content-Type: application/json; charset=utf-8
Cache-Control: max-age=14400
[
{
"postId": 1,
"id": 1,
"name": "id labore ex et quam laborum",
"email": "Eliseo@gardner.biz",
"body": "laudantium enim quasi est quidem magnam voluptate ipsam eos\ntempora quo necessitatibus\ndolor quam autem quasi\nreiciendis et nam sapiente accusantium"
}
]
...
  • HTTP 协议版本
  • 响应状态码,表明响应的结果
    • 100-199 一般信息
    • 200-299 成功响应
    • 300-399 重定向
    • 400-499 客户端错误
    • 500-599 服务端错误

接下来是:

  • 状态码含义的简要描述
  • 响应头,与请求头类似,包含额外的响应信息,比如告知客户端如何控制缓存和 cookie。
  • 响应体(如果有)- 是服务端返回的数据

无状态#

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,每次客户端发出的请求都被认为是从全新的客户端发出来的,如果需要记录状态则需要使用 cookie 和 session 来保持会话,实现登录和购物车之类的功能。

HTTP/2#

现在 HTTP/2 已经可以正式开始使用了,它跟 HTTP 1.1 不同的是:

  • 数据通过二进制形式传输,不再是文本形式
  • 多路复用 - 建立连接后一次可以发送多个 HTTP 请求
  • 压缩 http headers,减少负载
  • 支持 server push

好了,这就是今天的前后端交互之 HTTP 协议,看完这些你应该了解前端应用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时,各项参数的含义了。

你学会了吗?如果有问题,欢迎通过下方链接参与讨论。